为推动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,推动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,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,按照《中国科协、中央宣传部、教育部、科技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举办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》(科协发普字〔2019〕29号)的总体安排,中科院计算所大数据研究院将于2019年9月17日--27日隆重举办“遇见科学之美”大型科普周系列活动,此次活动在中国科普日期间,是河南省科协2019科普周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。 活动将邀请河南省和郑州市重要领导、国内科普领域的知名教授和专家出席本次科普周系列活动,诚挚邀请全国对科学科普感兴趣的人士参与此次活动。
现推出“遇见科学之美”科普系列文章,今天我们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王元卓一起来了解科幻电影《火星救援》里的知识点。
近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报告中透露中国将于2020年探测火星。报告中透露此次中国将通过火星卫星、火星着陆器、火星车联合探测火星,目前火星车已经准备好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首次任务中一次性实现“绕”“落”“巡”三大任务,在航天史上史无前例。
每隔两年全球都会迎来一次火星探测小高潮,这是因为每26个月火星会有一次距离地球最近的机会,在这个时间点发射火星探测器,将节省大量燃料,缩短抵达的时间。2020年就将迎来一个窗口期,据报道,2020年全球将有多个火星探测器整装待发。除了中国,美国计划发射新型火星探测车,欧空局计划发射火星车,印度、阿联酋也有火星探测计划。
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最大的不同,就在于距离的悬殊。地月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,而地火最近距离为5500万公里,最远为3亿~4亿公里,这对测控能力有极高的要求。
探测火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测火星上的生命活动信息,包括火星上现在生命的信息、过去是否存在过生命、火星生命生存的条件和环境等,同时,还要进行火星上科学的研究,为研究火星积累资料,主要包括火星磁层、电离层与大气层的探测与环境科学,火星地形地貌特征与分区,火星表面物质组成与分布,地质特征与构造区划,火星内部结构、成分、内禀磁场探测等。最后,则是为探讨火星的长期改造与今后大量移民、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,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服务。
了解火星最直观的科幻电影就是2015年上映的《火星救援》,它是一部难得的既让人体会到超乎想象的科幻,又让人观感轻松的科幻电影。它对很多细节处理都已经十分硬核了,但看起来既不烧脑,又很轻松。舒服的节奏让很多不了解背景知识的观众,尤其是孩子们也能跟住电影的节奏,就像在屏幕前参与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远程科学实验课,始终被牢牢吸引。
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“灵魂画手爸爸”王元卓来学习《火星救援》手绘图里的知识。
知识点一:火星的结构
知识点二:火星登陆
知识点三:火星居住舱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