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科大数据研究学院

员工活动 | 邮箱登录 | 加入收藏
 
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科普动态
2019 0904
“遇见科学之美”科普系列文章之一: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
信息来源:王姝  浏览量:2156

 为推动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,推动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,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,按照《中国科协、中央宣传部、教育部、科技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举办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》(科协发普字〔2019〕29号)的总体安排,中科院计算所大数据研究院将于2019年9月17日--27日隆重举办“遇见科学之美”大型科普周系列活动,此次活动在中国科普日期间,是河南省科协2019科普周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。  活动将邀请河南省和郑州市重要领导、国内科普领域的知名教授和专家出席本次科普周系列活动,诚挚邀请全国对科学科普感兴趣的人士参与此次活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现推出“遇见科学之美”科普系列文章,今天我们和中国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发起人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、科学编剧王姝一起来探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。


640.jpg


在中国“赛先生”概念诞生一百周年之际,潘建伟、饶毅、韩启德共同署名发表的文章——《科学的担当》引起关注。文中明确提出,“发展科学文化、为社会传播科学、帮助公众提供专业判断、启迪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学梦想,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。”

研究显示,具备科学素质公民对科学技术持更加积极的态度,对科技的发展、科技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更趋理性只有让公众了解科学,才能理解科学,从而正确地支持科学向前发展。从这一角度来说,科学传播作为一项职责,是由科学家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。

科学家作为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员,是科学知识的发现者,科学方法的实践者,科学思想的保有者,以及科学精神的传承者。相比于科学知识的易于传播,科学方法、科学思想、科学精神因其抽象性,在众多的传播方式中,常常会随着对科学内容的突出而遗失,然而它们又恰恰是科学的本质所在,是科学的核心内容,更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果说哪个群体最适合进行科学传播活动,科学家当仁不让。

现阶段,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性,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增加知识量、开阔眼界、减少愚昧、防止受骗这些层面。著名知识经济学家保罗·罗默(Paul Romer)指出:知识的生产、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以及人力资本正相关,而正是在这两点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。换句话说,公民科学素质的水平决定着建成创新型国家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人力资源基础。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,劳动和知识的结合将达到新的水平。国民素质,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,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。

据中国科协公布的资料显示,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为8.47%,对比2010年的3.27%,以及2015年的6.20%,可以得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在稳步提升。但与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达到10%的目标仍有距离,而10%是世界公认的跨入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门槛。

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,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,不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,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。 要做好这项工作,科学家不能缺席。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、支持和参与,将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
(作者为中国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发起人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、科学编剧)

文章来源:人民政协网



豫ICP备19023555号-1 】@ 中科大数据研究院 版权所有
1.000318s